《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让我获益匪浅,并且也如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评价的那样,“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书虽然写于30多年前,但今时今日读起来却完全不会感觉过时,仍能指导我们今天的创新与管理活动。
什么是创新?德鲁克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将创新定义为“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同时他也用需求术语定义为“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简单来说,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他还在书中写道:“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时常回响在我们耳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也包括那些低科技含量的、具有社会性的创新。
在我国,“创新”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上到国家政策,下到企业slogan,随处可见“创新”两个字的身影。特别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不仅我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将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比如世界公认的创新力最强的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创新战略。而在2015年10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最新版《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提出了支持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新政策。这一创新战略共有六个部分,包括三大创新要素和三大战略举措。三大创新要素指的是投资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要素、推动私营部门创新、打造创新者国家,三大战略举措指的是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和持续经济增长、推动国家优先领域突破、建设创新型政府。
从我国与美国的创新战略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创新战略强调的仍然还是科技创新。不可否认科技创新对于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全球各国从争夺军事的高技术威慑优势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因此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但是,仅仅依靠科技创新,可能并不一定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在书中,德鲁克也列举了美国和欧洲的发展情况对此进行了论证。在美国方面,根据就业统计数据,从1965年到1985年期间,美国国内新增了4000多万个工作岗位,但其中高科技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不到600万个;同时
【心得体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