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水平
(一)
近年来,安定区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点管理难、服务难的问题,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围绕组织建设、便民服务、产业发展开展工作,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让搬迁点党员“安家”、群众“乐家”“发家”,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组织建到“家门口”,让党员“安家”。坚持“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综合考虑搬迁点规模、人员构成、产业发展、党员人数等实际情况,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规模较大安置点探索设立党支部,推行安置点社区化管理,其他安置点则根据党员产业发展意愿,吸纳到搬迁点及周边产业型党组织,发展致富产业,让搬迁党员重新“安家”。同时,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以优化服务、更好的满足党员群众需求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服务群众活动,常态化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党员示范户”评选挂牌等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做表率。
服务送到“家门口”,让群众“乐家”。把“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作为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的有效手段,针对集中安置点群众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村,政策服务落实难、矛盾纠纷多发等问题,各安置点党支部组织支委委员、设岗定责党员、离任村干部组成“服务队”,通过加强民事代办、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等,经常性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工作,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需,能解决的当面解决,解决不了的如实登记、集思广益商议解决,切实做实为民服务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类暖心服务。同时,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搬迁点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让群众感受家的温暖。
产业引到“家门口”,让群众“发家”。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搬迁点周边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采取“党支部+新型经营主体+搬迁群众”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大力推行“双进双促”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薯繁育、饲草加工、牛羊养殖、花卉育苗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就业园、托管园“三园一体”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租赁产业设施供搬迁群众发展、订单种植收购、技能培训等方式,构建与搬迁群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经验交流】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水平3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