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水利中的智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更是文明之本。中国古代先民特别注重对水的尊重、顺应、保护,在治水用水的千年实践中孕育了相合相生的生态理念。
(一)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需要保护和珍惜。《史记
·
五帝本纪》记载:
“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
黄帝观测天文星象,利用水源乃至土石金玉,并要求部落成员要节用水、火、财物。远古时期对水
“
用之有度
”
的保护理念,表达了古人对处理人与水资源关系的重要认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保护水资源的朴素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的过程。古人在治水用水具体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规律,凸显人水和谐共处的理念。《管子
·
乘马》记载: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
管子指出,凡是营建都城,
城址的选择要因天材,就地利,靠山近水。如选高地,要有水源保障;若近河湖,则有地形优势,以利排水而省修防之功。城邑营建的位置选择要基于水的自然属性考虑,既考虑趋利避害,防止洪水的威胁,又要充分利用水资源,顺应水的流动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到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达到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有效控制水患的目标。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在古代一些典籍里也有记载。《吕氏春秋·有始览》有云:“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paidbegin##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里是说天地间有山脉、有河川湖泊、有土地,天地万物,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人与天地本身就是对应相同的。古人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比作一个人的身体,看成一个系统,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与草木、山水同在。
(二)
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了管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生动实践。《周礼》记载了九州的行政区域,同时也一一列举各州的疆域和水资源分布情况,将九州的水资源分为泽薮、川、浸三种类型,泽薮是人们从事水产和渔业的水域湖泊,川是可以通水运的江河水道
中国古代生态水利中的智慧.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