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三全育人之管理育人)
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三全育人之管理育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包括管理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因而,管理育人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责任,而且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提升管理育人的有效性对于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提高对管理育人的认识、重视管理育人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创新管理育人的方式和机制。
一、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要求
管理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如何围绕立德树人将管理育人渗透至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既要把握高校管理育人的共通性,又要充分结合高校的特殊性,找准实施管理育人的有效路径。
1.高校管理育人的主体要求。随着高校管理架构的逐渐层次化和体系化,管理育人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和体系,管理育人的主体也随之体系化。管理育人的各个主体的工作对象和目标一致,但工作职责范围和方式却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校管理育人的领导力量,居于管理育人的上层。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而高校党委和行政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领导者、规划者、组织管理者以及督促检查者。校级党政领导层则是学校管理育人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人,肩负着管理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在于:民办高校在校级层面的管理机构中增加了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和党委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民办高校管理育人的领导力量更为复杂,所涉及的人员组成更加庞杂,如何在众多利益中寻求最大的均衡更加困难,需要多方协调统一,重视育人工作。二是学校管理育人的主干力量,居于管理育人体系的“一线”。管理育人的主干力量是直接面向学生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他们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与学生联系,是管理育人的直接主体,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些主干力量具体包括学校的学工、教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学院的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院团委书记、辅导员、教学秘书等。三是学校管理育人的辅助力量,居于管理育人的“中层”。管理育人的辅助力量主要是间接与学生事
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三全育人之管理育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