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产业联动+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们的“三农经”
“个人富裕靠包干,共同富裕靠集体”,5月13日,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主办的“政策科学论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会议上,国土资源部派驻XX省赣州市赣县五云镇夏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XX表示,过去农村劳动力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所以在坚持承包制的同时,也应同步发展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大户经营等规模经营的方式,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当然,这也必须在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进行。
全国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28万个,占基层党组织总数的30%;农村党员3500万,占党员总数的40%。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乎全面从严治党,也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中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第一书记及部分地方领导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畅谈了带领群众创新模式、脱贫攻坚、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经验。
模式创新 做实农企合作
城乡要素流通不畅,农村资源过多流向城市,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所在。如何破解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障碍?xx区委书记XX介绍了该区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资源变资产,即村集体将确权登记的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变“死资源”为“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资金变股金,即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农民变股东,即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
在实践中,钟山区创立“三变+金融+扶贫”模式、“三变+异地置业”模式、“三变+易地搬迁”模式和“三变+三合”模式,促进了城乡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推动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三变”改革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和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关注和肯定,目前在贵州全省试点推广。
XX村是个没有集体企业的典型,实体经济缺失。他们结合村上坡地、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决定从小畜
模式创新+产业联动+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们的“三农经”.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