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意思是说,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造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诸位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却认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从前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止。
这句古谚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从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从善如登”,为什么为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因为人要向上攀登,必须不断地克服地球的引力。这里的“引力”可比喻为人修身必须克服的各种诱惑、吸引。例如,财色名利这四大诱惑时时刻刻吸引人向下堕落。因此,一个人要向善并不容易,需要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气。而习气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克服它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相反,“从恶如崩”,为恶就像山崩那样迅速,甚至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因为山崩塌的时候,会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迅速坠落。
朱熹云:“要做好人,则上面煞有等级。做不好人,则立地便至。只在把住放行之间耳。攀跻,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学者可不畏哉?”朱子提醒学人,做好人不易,要时刻警醒自己。好人有很多等级:君子、贤人、圣人,而君子、贤人、圣人之中还有很多等级,可见做好人实在不易。所以古人提醒,“德##paidbegin##比于上故知耻”。在德行方面要跟上面的圣贤相比,他们早已成圣成贤,而自己还是凡夫,因此就生起无比惭愧的心,不会因为修身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得少为足。“做不好人,则立地便至”,如果想做一个恶人,却很容易。善人和恶人“只在把住放行之间耳”,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德行操守,就能够向上攀登,进而成为君子、贤人、圣人;如果放逸自己,懒散、放纵、任性、为所欲为,就成为恶人。而要向上攀登,“分寸不得上”,进一步都非常难,要克服很多诱惑。“失势,一落千丈强”,就像爬山的时候,一旦脚踩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会非常迅速地坠落。人能想到这点,才能心怀恐惧,以战战兢兢的心态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
明朝历史上有一位官员张恭懿。他刚到都察院任职时,廷相王台长对他非常器重,觉得他是可塑之才,所以特别提点他,对他讲:昨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