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一座青春之城、创业之城,创新是最鲜明的品格。作为组织部门,将强化突破思维,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上求新求变,为打造中部地区“四个示范区”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一是用挑战“常势”的雄心打造引才强磁场。
落实好省委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的战略谋划,第一位的就是要敢于突破“惯性思维”,以服务重大战略的广阔视野来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紧紧依托高新区“国家队”,紧密对接高新技术企业、重大科技专项、主导和首位产业,深化“院士+研究院+产业园”引才机制,吸引全国“最强大脑”和创新创业团队,形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力量。紧紧扭住数字经济“牛鼻子”,做优“人才+资本+产业”聚才模式,强化基金小镇、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吸附效应,加快建设全国新经济发展和人才集聚高地。紧紧围绕打造中部地区“四个示范区”“新蓝图”,充分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和高校富集优势,推动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让科研成果、最潮观点不断萌发、碰撞、融合,打造产教融合人才高地。
二是用打破“陈规”的勇气搭建用才大舞台。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组织部门要勇做为人才松绑的先行者,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减少“拦门杆”。升级引才机制,出台人才新政20条“2.0版”,敞开胸怀、不拘一格吸引与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打响“留在共青”人才专项计划品牌;完善管理机制,突出向用人主体授权,赋予优质企业、重大平台更多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充分激发用人单位主人翁意识。树立“新标准”。创新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育“领军团队”“高校人才”“共青工匠”三支品牌人才队伍,努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向往之地;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制定人才容错纠错和自主支配资源“两张清单”,分类设置技能人才、创新人才、乡土人才育选标准,持之以恒为人才减负、增能、鼓劲。坚持“重激励”。突出要素供给发力,建立健全成果奖励、配套奖励、政治激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对长期在乡村工作的医疗、教育、农技、畜牧等人才,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人才砥砺奋斗之志、书写奉献人生。
三是用敢于“吃蟹”的精神营造留才好环境。
聚才良方是营造环境,爱才诚意是优化服务。今年,我们率先组建了市人才发展集团,不断系牢党和人才的“红色纽带”,持续打造良好人才生态,使在共青城者引以为豪、来共青城者为之倾心、未到共青城者充满向往。坚持人才集聚。突出市场化、产业化、精准
组织部长谈引才用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