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石油危机:第二次全球性能源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又称1979年石油危机,时间约为1978年10月至1981年3月,是三次石油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烈动荡,停止输出石油60天,油价急剧上升。1980年9月20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脆弱的供求关系,由此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一)
中东是世界石油的主要来源。据统计,197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所需石油的63%和日本所需石油的72%都来自中东,美国也需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和日本等石油消费国对石油需求量有增无减,且所需石油的很大部分必须进口。1978年,西欧日消费量1463万桶绝大部分需要进口,日本消费量542万桶几乎全部需要进口,美国日消费量1836万桶也需要进口约880万桶。
部分国家对石油需求量增大,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有刺激经济复苏,大力发展工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石油消费国汲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经验教训,危机后纷纷制定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确保国家在极端形势下石油供给能够维持稳定。此外,还存在市场的心理预期影响。1977年4月,美国发布
的一份能源报告宣称
“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和苏联的石油供应能力大约在1985年前后达到顶峰,之后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石油市场的长期趋势是石油供应逐渐吃紧
”
。市场的心理预期加速了石油消费国的储油进程。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国内政局动荡导致停止向外出产石油两个月,此举导致世界每天减少了500万桶石油。在世界石油需求只增不减,而供给短时间骤减的情况下,一时间石油价格疯涨,198##paidbegin##0年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大规模持久战争。在两伊战争中,大量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每桶41美元,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二)
第二次石油危机历时约两年,导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大衰退。在此次石油危机影响下,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猛涨,农产品和工业成品价格下跌,从而使各国面临生产成本增加、资金相对短缺等问题,对各国经济造成了消极影响,尤其对高度依赖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国家直接打击巨大,加剧了世界经济萧条。据统计,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
DP增速由1978年的5.5%到1980年降为-0.30%。两伊战争之后美国
DP从1981年的2.5%降低到-1.80%,制造业总产值同
1979年石油危机:第二次全球性能源危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