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聘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高校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探索建立适合高校目标定位和特点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十余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用人制度改革,理顺了用人关系,搞活了用人机制,提升了用人效益,积累了有益的改革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质量的新要求,高校要加快构建以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更加灵活高效、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特点的用人新机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逐步解决。
一、高校推进聘用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高校按照科学设岗、以岗定薪、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探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在加强人力资源规划、选聘优秀教师、教师职务晋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有效推进了“单位人”向“社会人”、 “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主要做法梳理如下。
(一)制定更精细、更理性的用人计划
精细化岗位设置。岗位设置的科学性,是确保用人计划合理性的前提。很多高校在传统的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划分基础上,将各类岗位进一步细分,使得岗位设置更加精细、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更能体现差异性。如一些高校按照教师岗位职责任务的不同,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有些高校结合实行教育职员工作,将管理人员的职级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十几个职级、二十几个档次;有些高校设置了特聘教授、助理教授等岗位,并实行专门的管理办法;有些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流动性较强的兼职教授岗位,力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合理制定用人计划。教学科研一线的用人需求是基础。很多高校在确定用人计划时,先由二级单位进行工作分析,确需进人方可向学校申报;学校人事部门对岗位空缺等情况进行初审后,通过校长办公会等方式进行集体研究。这一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人计划的合理性,减少了粗放式进人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有的高校进一步加强用人计划规划,把进人渠道分类,普通人员招聘实行“以出定入”,即按照未来几年退休教师数量确定学校进人规模并制定年度计划;有些高校根据各学院岗位基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未来任务量的变化等因素,综合确定各学院岗位数和进人计划。
(二)实行更开放、更多元的教师
高等学校聘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思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