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其成书于公元348—354年之间,因地处华山之阳而名。此书记载了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的山川地理、物产资源、经济文化、历史人物与民族关系的丰富内容,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
《华阳国志》的特点
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四川崇州三江镇)人。常姓为蜀中文学大族,族人多习文艺,因而常璩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六艺、善文辞、通经史。公元304年,李雄在蜀中建立成汉政权后,常氏一族受到招抚,常璩亦入仕成汉为史官。后桓温伐蜀灭亡成汉政权后,常璩降徙建康,进入朝廷专门收藏珍贵图书的秘阁掌管著作之事,又为他从事《华阳国志》撰写提供了方便。常璩入建康后,受到东晋中原士族排挤,郁郁不得志,晚年无心仕途,专心文史。常璩参考其从祖常泰恭所为《梁益篇》《蜀后志》《后贤传》三书,以及陈承祚的《蜀书》《耆旧传》,杜敬修的《蜀后志》,参以祝元灵、陈申伯的《续耆旧》,黄容的《梁州巴纪》,并《南裔志》等著作,孜孜不倦,综揽未备,广为考证,耗时十数年,著成《华阳国志》一书,旨在赞誉巴蜀文化之悠远、人物之风流,驳斥建康权贵和士大夫对蜀人的轻藐。
《华阳国志》全书约11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后贤志》等内容,末卷为序志等内容。在内容及编撰方法上,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中提到,《华阳国志》一至四卷主要记述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地理,以“地理”为主,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纪,但记述稍详;十至十二卷记载三州自西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古籍专家刘琳认为:该书“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两个三结合构成了《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但正是因为这种编纂体例,也有学者质疑其并##paidbegin##非一部地方志,而是地方史。例如史学家王仲荦在《魏晋南北朝史》中说:“从这部书的书名看,好像是地方志,其实是一部地方性的通史。”支持该观点的还有谭
《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