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是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这篇重要文献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作出战略部署,重读这篇文献更能感受出其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看真贫扶真贫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贫,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强调看真贫、扶真贫对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还指出,“本来很贫困,却粉饰太平,结果只会把事情办糟”。只有了解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扶贫开发工作就无法取得实效。
看真贫要“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调研考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要确保获得的资料具有准确性。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及贫困地区的真实现状是国家制定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地党委政府部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参考。只有看到真贫、扶到真贫,切实地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得到帮扶,才能真正达到扶贫开发工作的预期目标。当前,全党正在大兴调查研究,这篇文献中体现的工作思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创新扶贫理念,关注困难群众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首站就来到革命老区同时当时也是贫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更饱含了他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深情关怀和真切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献中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关注困难群众是我们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之所以提出的深层动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献中强调,共产党人“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是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