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公耳忘私,利不苟就”。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之志,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大凡清官廉吏,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做到克己奉公,讲大我不讲小我,讲奉献不讲私利,讲牺牲不讲索取。
(中国纪检监察报《瘁而不失廉》)
【典故】
出自汉代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释义】
意思是,为官要为了公众利益而忘掉私利,遇到好处不随便追求。后深化为成语“公而忘私”,比喻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去讲究个人恩怨。
【赏析】
老子《道德经》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无私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是一种光明磊落的情操。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是为政之德;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更让人由衷信服、心生敬佩。春秋时期,晋文公有一次问咎犯:“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虞子羔,晋文公十分不解。咎犯说:“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后来,虞子羔前去见咎犯并道歉说:“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说:“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同志用“无非一念救苍生”,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牺牲自我、服务人民”的无私精神。从周恩来定下“十条家规”要求家人“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从“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到“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树起了为民造福旗帜和标杆。新的征程上,
笔杆儿网www.bgzjy.cn
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无畏、忘我奉献,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用法】
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教育培训类讲话,侧重强调大公无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写材料用典】公耳忘私,利不苟就.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