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治学之道
学人小传
陈岱孙(1900—1997年):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福州人。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主任、商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等。
陈岱孙长期投身经济学研究、教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学人才,为我国经济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1995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致陈岱孙九十五岁寿辰的贺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
“反对不切实际的一切空谈”
作为经济学工作者,陈岱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与运用两个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理论才有持久生命力。
一方面,陈岱孙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他说:“我们宣称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理所当然地是我们的理论基础。”他在《关于经济学学习问题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对《资本论》的学习,有人不太感兴趣,认为能够研究的公式很少,数据也不多。但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学,这个基础理论是不可缺少的。曾经有人提出说我是学世界经济的,是否可以把《资本论》有关世界经济方面的章节挑出来,其它就不念了。这是‘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余毒未除的表现,不可为训。对一个理论体系不能零截细割,各取所需,而一定要把握其整体。”鉴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一些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人心中不受重视的现象,陈岱孙认为这种状况必须迅速改变,方法也要改进,强调我们不能以照本宣科地复述经典著作为满足,更不能寻章摘句,甚至断章取义歪曲经典作家的原意,偷换自己的自由主义私货。
另一方面,陈岱##paidbegin##孙治学非常注重联系实际。他认为,古往今来,与经济学有关的理论,或者经济学本身,应该说是一种致用之学,而不是纸上谈兵。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学说史上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理论经济学看成超脱于一切实际,与经济现实毫无关联的学科;另一种是把经济理论变成从公式到公式的数字游戏,以为可以单凭纯粹的数学推导而使经济学跻入“真正的科学”行列。陈岱孙批评了这两种倾向,认为“经济学应该是致用之学。我们反对不切实际的一切空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反对在我们这一学科中,只谈技术、操作而取消一切学理的相反极端”。但陈岱孙所说的“致用”,决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实用主义”。在1981年撰写的《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一文中,
“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治学之道.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