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桥一楼一街: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韩水奔流,湘桥卧波,大街通衢,牌坊林立。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古城潮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是一座秀美的文化之城。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潮州考察,走广济桥、登广济楼、看牌坊街,指出“包括广济桥、广济楼在内的潮州古城比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实属难得,弥足珍贵”,强调“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并殷殷嘱托“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一桥一楼一街,是潮州市重要的文化地标,赓续着千年文脉,沉淀着城市精神,也承载着海内外潮州人念念不忘的乡愁。每每徜徉其间,总能穿越悠悠岁月,感知中华文化重要支脉的人文魅力,油然生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
潮州古城东门外,韩江浩渺,江上亭影凌波、古韵悠然,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的广济桥横亘江面。东西两岸为石桥墩,中间是十八只梭船,白天连接供行人通行,晚上打开供船只通航,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独特景致。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任广东提举时,曾督师至潮州,写诗赞赏早期广济桥(时名“康济桥”)道:“看著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广济桥的“奇”,不仅在于“韩江春入涨遥遥,十八梭船锁画桥”的美轮美奂,更在于“舟锁长桥,乾坤浮一线”的辽阔壮观。广济桥建造河段宽度500多米,但上下游江面宽度仍##paidbegin##然保持1000多米,水流十分湍急,建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造1墩86只浮舟开始,其后历经三朝官民,长达近360年的接力修筑,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丘其仁方才建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堪称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考察潮州时,习近平总书记沿桥步行,察看桥亭、浮桥,强调广济桥历史上几经重建和修缮,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步行穿过广济桥畔的广济门,沿石阶登上广济楼。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0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襟江控岳、护邑镇桥,历来为潮州城之城防、交通要隘。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察看非遗文化作品,观看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的现场制作演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
潮州一桥一楼一街: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