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关键就在于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乃至面对生与死的冲突,都能坚守“义以为上”的道义选择与价值追求,并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自由。
(中国纪检监察报《君子处事
于义合者为利》)
【典故】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释义】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赏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对义的推崇、对义的重视,影响了无数志士仁人。在苦寒之地,苏武持着代表汉朝的旌节,放牧羊群,幕天席地,餐风卧雪,坚持了19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岳飞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同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既给后世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亦留下“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风骨;明代杨慎在朝为官时,不畏权势,坚持礼法,流放至边疆后,依然造福百姓,临终留下“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认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培厚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利选择。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中国共产
【写材料用典】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