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
“
冷板凳
”
。科学发展史表明,高质量的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建立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即便是科学家的
“
灵光一现
”
也非凭空出现,而是来自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探索。
“
两弹一星
”“
载人航天
”
等体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当代优秀科研人员淡泊名利、甘坐
“
冷板凳
”
的宝贵精神,他们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代表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流。
近期相关调查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风浮躁浮夸、急功近利问题获得改善,但仍有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这一问题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科研的浮躁之风主要表现为:不能潜心聚焦某一前沿领域持续深入研究,追求重大科研突破和原始性、开拓性的创新成果,而只是开展跟随性研究,追求短平快的科研价值不高的成果;为发表SCI论文,提高影响因子,获取高级职称、人才称号、科技奖励;等等,故意进行实验数据、图片、引用文献、申报材料等造假,甚至是买卖论文、编造科研成果等严重科研不端行为等。科研的浮夸之风主要表现为,通过包装宣传,甚至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等方式夸大自身科研能力贡献、学术地位以及科研成果价值,以获取更高学术地位和影
响力、更多科研资源和话语权等。科研的浮躁和浮夸之风往往与违反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的行为相伴,损害公平公正的科研生态,危害不容小觑。
造成科研浮夸和浮躁之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部分科研人员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整体科研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一是科研资源竞争激烈。目前对科研活动的支持总体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稳定支持相对不足。随着近年科研队伍规模快速增加,科研界“内卷”现象日益突出,科研人员千方百计申请各类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也需要不停申请项目,以项目经费养团队。有些科研人员为取得科研资源,忙于参加##paidbegin##各类不必要的交际活动,“进圈子”“博好感”“混眼熟”。一些科研人员为获取科研项目,不断追逐热点,变换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任务周期一般3年左右,有科研人员为按时通过项目验收而走捷径、“使巧劲”,只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研究,快速产生一些可以发论文、“交账”的成果,不愿也无暇聚焦重点领域需要持续潜心研究的重大原创性问题。二是评价考核压力大。由于用人单位“三评”改革落实不同步等原因,“破四唯”难以突破“最后一公里”,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仍将项目经费数量等考核指标层
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