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研制为什么难
光刻机作为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国之重器,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科技水平的关键指标,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科技自主可控的未来。然而,其研制之路却异常艰难,充满了重重挑战。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特别将氟化氪光刻机与氟化氩光刻机列入了电子专用设备的重要位置,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光刻机自主研发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更引发了公众对光刻机研制难度和挑战的关注。
光刻机的工作原理和历史演进
当今社会生活中,集成电路几乎无处不在,小到身份证、手机,大到高铁、飞机,都离不开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自诞生至今,一直向着微细化的方向发展,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已经由最初的几十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亿个。
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工序是利用光刻机在硅片上构建电路图案。光刻过程决定了集成电路芯片上电子元件的尺寸和位置。从1961年至今,为了满足集成电路制造的需求,人们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光刻机。按照曝光方式来分,光刻机可以分为接触式、接近式和投影式。接触式和接近式光刻机的极限分辨率均停留在微米量级,难以满足日益减小的芯片特征尺寸的需求。
投影式光刻机
光刻机研制为什么难.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