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中发现答案(附案例)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不仅是“调查研究员”,也是“政策宣传员”“一线勤务员”。我先后到石家庄、张家口、衡水等地农村调查研究,实践中解答了曾存于我心中的调研之“问”,更让我发现了不曾感受到的调研之“美”。问题1:怎样理解“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到基层都是办法”?坐在办公室里把问题捞上来固然重要,但聚焦已发现的问题开展调研,进而深挖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才是调查研究的真正意义。比如,我们去过一个小型的“毛巾村”,村里毛巾产业链基本完整,生产成本和售价均很低,产品定位符合市场需求,但电商销售额不多。经过调研发现,问题在于有的村民网上带货技巧不够,缺少有吸引力的方式方法。我们建议联系电商基地学习经验,之前村民在镜头前只会重复吆喝“五十条方巾十块钱”,后来更新为通俗易记的顺口溜——“超市价格十三块六,直播间只要九块九,包邮到家不用愁,柔软吸水用得久”,出货量越来越多。这让我感到调研有效果也有意义,只有时刻怀揣解决问题的初衷,才能在其中真正参与发展实践,为解题找到办法。问题2:调研中,感觉看不到真实情况?真实情况不仅要“用眼观看”,更需“用心觉察”。调研中,有的同志曾有过顾虑,觉得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短时间很难发现问题。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到现场后到处都是信息点,村容村貌、硬件设施、民宅装饰、群众言谈等,很多是短期没有办法准备的,也是直观了解情况的重要方面。比如,几年前我们走村入户看到村民家中院落干干
净净、肉蛋奶一应俱全,群众满意度很高,但无意中发现,院子角落里整整齐齐码了50多个空的白酒瓶,深“挖”这个细节我们了解到,村里有“红白喜事流水席摆三天”的习俗。这揭开了乡村风俗的真实情况,让我们对“如何培树文明乡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后来的乡村治理、婚俗改革等工作推动提供了调研基础。问题3:群众的建议怎样筛选?调研中,不仅需要观察倾听收集各类建议,更需要研究规律、分析判断。注重从提建议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了解提出建议的初衷,科学预判建议采纳后的效果。比如,村里有群众建议为缝纫工培训发放专门补贴,理由是“没有补贴,村民不愿参加培训,导致村里被援建的缝纫作坊招不到工人,运营起来存在困难”。在探讨建议合理性时,领导提醒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培训补贴范围有待拓宽的问题,但其实问题本质是在作坊当缝纫工不怎么赚钱,所以村民不去学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补助,而在于对市场规律的把握。由此可见,准确甄别
在调研中发现答案(附案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