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例文】为政之功,非在个人功名功利,而在人民根本利益。坚持
“
无功便是过
”
的领导干部,总是心怀
“
国之大者
”
,牢记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一时名利,
“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
,不争虚功,只建真功,以
“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
的情怀境界在群众心中树立起永恒丰碑。(中国纪检监察报《树立
“
无功便是过
”
的正确理念》)
【典故】出自清代万斯大《周官辨非》,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释义】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paidbegin##;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赏析】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将民众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是中国古代圣贤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萌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理想。从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到孔子的
“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
,从孟子的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到荀子的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从朱熹的
“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
到黄宗羲的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历史上诸多学者都推崇民本思想,认为民心向背决定了国家和政权的稳固性和长远性,治国理政重在得民心。
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推翻
“
三座大山
”
,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持续聚焦发展,让亿万人民无虞于温饱;心系民生冷暖,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每一次关键抉择,每一个重大决策,都镌刻着人民意志,都增进着民生福祉,都诠释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
“
细胞
”
,万家忧乐都体现在点滴小事上。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凝聚起齐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党性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
##paidend##
【写材料用典】利民之事,丝发必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