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吕:盛唐皇家书库的秘书监
兰台翰墨,盛载千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是成就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书籍文献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我国对外典籍交流的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人物,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一位。
阿倍仲麻吕(698—770年),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使,入唐后改名朝(晁)衡。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担任秘书监等官职,负责管理浩如烟海的皇家藏书。阿倍仲麻吕既是大唐盛世藏书的见证者,又是中日文献典籍交流的推动者,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重要贡献。
高中进士的“外国留学生”
盛唐时期,我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风气贯穿整个社会。为了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日本不顾当时海上交通的艰难险阻,选派国内最优秀的人才组成遣唐使团渡海赴唐。遣使入唐被日本朝廷视为“国事”,二百多年间,日本共派出19次大型入唐使团,包括使臣、留学生、留学僧等。“礼
乐传来启我民,当年最重入唐人”。遣唐使不只是日本国的外交使节,更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使命。他们全面学习吸收唐朝文化,包括政治、律令、礼乐、语言、天文、医学、技艺等各个方面。
大唐开元年间,年仅19岁的阿倍仲麻吕被选为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成员,乘船到达了他日思夜想的长安城。翌年十月,遣唐使团“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归”,为日本带回了大量汉籍诗文以及佛经等;但“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晁)衡”。
阿倍仲麻吕留恋大唐的繁华景象,决定长住长安继续深造。他入国子监太学,与贵族子弟一道,在最高学府攻读《礼记》《左传》《诗经》等经典。他聪颖勤奋,敏而好学,熟读经史子集。太学毕业后参加科举,阿倍仲麻吕一举考中进士。
阿倍仲麻吕通过唐朝科考成为进士。进士是高等文官仕补,要求深通天下大政,长于诗文,就是本土人士也只有少数才能优胜高中,连李白、杜甫都频频应试却屡次落榜。阿倍仲麻吕作为一个外国人,取得进士的桂冠,可见确有出类拔萃的学识文采。
中举后不久,阿倍仲麻吕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负责校刊经史子集,辅佐太子李瑛研习学问。校书郎是一个要求文学兼优的美差,也是及第举子仕途起家的良选。阿倍仲麻吕在职期间辛勤校刊书籍,与友人漫步纵谈学问,好友储
阿倍仲麻吕:盛唐皇家书库的秘书监.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