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
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发生之后,由处于人生发展特定年
龄阶段的人所组成的、作为生产预备队的一个特殊群体逐渐
得到社会确认,用来指称这一特殊群体及其成员的具有现代
意义的“青年”概念逐步形成,并在西欧社会开始广泛流行,
其具体内涵也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性质和状态的
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
述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概念。在对“青年”概念的具体运用中,
马克思、恩格斯赋予这一概念以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群
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相对性与确定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发
展性的统一等特征,从而揭示出“青年”概念所指称的这一
特定群体及其成员所具有的理想性、积极性、开拓性、未来
性和继承性、过渡性、成长性、可塑性等质的规定性。随着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对“青
年”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随之打上了新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的烙印。从社会关系层面把握青年的本质和社会历史作用成
为他们观察和处理青年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准则,马克思主
义青年观由此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得到长足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在这样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生产预备队和革命
接班人的青年从职业选择、培养教育、权利保护、恋爱婚姻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提出青年是革命事业和人类未来
的希望,从而明确肯定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他们
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要充分估计其优点和精准
判断其主流,对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体系内部
矛盾激化、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关键历史时期,列宁
进一步从政治性、伦理性、组织性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
年观的时代内涵,坚信未来属于青年。青年的正确政治立场
选择是列宁首先关注的问题,由此出发,他充分肯定了青年
在革命政党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宁也格外关注青年的共产主
义伦理道德教育,相信青年、重用青年、善待青年、宽容青
年、支持青年和培养青年,是其在革命实践中的基本主张。
青年组织建设和青年工作的专门化,同样是列宁关注的重要
实践问题,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他首次提出建立青年联盟
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
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毛泽东在
【每日范文-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8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