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他要求全党以此精神状态坚守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清醒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客观态势,提出“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习近平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习近平以忧患意识的内涵为中心,着眼于“为什么要有忧患意识”“怎样落实忧患意识”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斗争本领、勇于自我革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防控重大风险等内涵丰富、指导性强的重要观点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增强忧患意识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和格局。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看家本领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基因的延续和传承,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思考和总结。借此机会,我以《深刻领会深刻领会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精神心得体会。
一、忧患意识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流变中战胜磨难、渡过难关、成长奋起,得益于始终保持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忧患传统,这“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审视和洞察复杂形势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文化根基。
“忧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色”。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伴随着远古先民在黄河流域的活动而萌生。彼时的黄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灌木丛和沼泽地,频发洪灾和旱灾。《山海经》描绘了主人公们为了克服生存危机、战胜自然灾难而锲而不舍斗争的神话故事,如为根除洪灾、拯救民众而四处奔走、勘察河道的大禹,为使“民食之无肠胃之病”而“钻燧生火,以熟荤臊”的燧人氏,为医治患病的民众不惜尝遍白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等。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远古先民对恶劣生存环境的警惕,忧患意识初见端倪。“忧患”一词最早记载于《周易·系辞下》。在该书中,注解《易经》的先贤被视为具有忧患意
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