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那么,“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意义是什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学术界正在研讨的重大话题。
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系统阐述是重要的创新
(一)“传统”释义
谈到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理解“传统”这一概念。什么是传统?学术界认为,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对于“传统”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物质传统,如历史建筑、纪念碑、历史景观、雕塑、绘画、书籍等;二是精神传统,包括人类以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无形的精神产品,比如儒家思想传统、文人画传统等。在精神传统中,有一个概念叫实质性传统。实质性传统是指崇尚过往的成就智慧和制度,并主张把过去继承下来的行为方式视为楷模和指南的倾向,比如对宗教和家庭的感情、对祖先和权威的敬重、对家乡的怀恋之情等。以上是对“传统”这一关键词的介绍。
(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都是持批判传统文化态度的。当然,这里是有一个背景的。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的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堕落为一个狂热的尊孔复辟派。1913年11月,康有为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尊圣卫道”“令学校读经”。这与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袁世凯、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做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进行了强烈抵制和反对,并由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
主题党课:“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