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有文化传承的地方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之誉,武陵山和雪峰山在这里完美收梢,“湖南四水”的沅江和澧水在这里汇入洞庭。常德既是南方民族文化向北延伸的桥头堡,又是北方中原文化向南渗透的前哨站。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常德五音杂陈、多元并举的文化格局,造就了常德儿女上善若水、德行天下的精神品格。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融汇南北的常德在与时俱进的多次蝶变中,成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中中部明珠。
湘楚名郡人文荟萃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见常德先民“先人一步”的智慧。
彭头山,一个人类文明史上闪光的名字,它把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拉至9000年前,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壳和灌溉设施完备的古稻田,证明了澧阳平原是中稻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城头山,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城池,被誉为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鸡叫城遗址中,发掘出距今4700年的我目前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木质建筑,标志着常德率先进入了古文明发展阶段。
站在郁郁苍苍的德山之上,远望滔滔沅江奔流而来。这里流传着“舜让天下而不受”的传说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德音袅袅,召唤着一批批文人墨客寻踪而来。陶渊明把理想的栖居地定位在“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桃花源,他在《桃花源记》中写道:“……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杜甫、李白、王维、刘禹锡、孟浩然、苏轼、袁宏道等人为寻找这理想中的家园,风尘仆仆而来,留下大量诗篇。
沅水畔的春申阁旁,“战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此招揽人才,雄图霸业;“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传世名篇《湘夫人》中吟唱岸芷汀兰的美好;东晋名臣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照亮了一代代读书人的寒窗;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时见证了洞庭湖的滔天浊浪和民生疾苦,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埋下了种子。家情怀,浩然正气,深深扎根在常德儿女的精神世界。
红色沃土群星闪耀
常德全域被纳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规划范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常德人民写下了慷慨悲壮的历史篇章。
辛亥革命中的常德力量强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刘复基等皆为时代先驱。
“延安五老”之一、开大典主持人林伯渠从常德出发,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自1921年加入中共产党后,一直斗争在革命的前沿阵地。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10日,为了策应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常德:有文化传承的地方.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