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一、全市高新区发展的现状
(一)全市高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国家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第四,现有12家国家级高新区、24家市级高新区和数十家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
“
顶梁柱
”
。2022年,全市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3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425亿元。36家高新区以占全市不到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超32%的
DP总量、40%技术合同成交额、50%的高技术企业和54%以上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二是成为全市高技术企业发展的
“
策源地
”
。2022年,全市高新区拥有高技术企业11196家,占全市总数的56%;全市高新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2000家,各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高新区集聚了31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022年新获批6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高新区的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撑起了全市汽车产业走廊;高新区的精细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军民融合智能装备、智能机电等竞争力持续提升,形成产业特色。三是成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
“
试验田
”
。全市先后出台
了硬核科技十条、高企十条,以及瞪羚企业培育、科创平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有突破有成效的政策措施。
####(二)全市高新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整体发展不平衡。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前50的全市只有3家,全市还有一半国家高新区排名在100位以后,特别是还有2家高新区排名在全国垫底,高新区争先进位面临较大压力。二是路径特色不鲜明。全市大部分高新区走的还是招商引资、造房建厂的老路。有的还在靠地产开发支撑,园区间产业趋同、特色不特、大杂烩现象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创新动能还不强,没有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不足。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高新区大专以上人员、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均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区R&D经费投入不高,高水平研究机构、科技领军企业较少;高技术企业数量不足,高质量的创业孵化载体缺乏,部分县(市、区)国家高新区的国家级孵化器还没实现零的突破。全市12家国家高新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9万件,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足,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不够,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四是产业集群水平不高。全市高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
关于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docx